類鼻疽|理大:深水埗泥土樣本現新菌株 疑植被減少兼大量降雨 加速細菌散播
【有線新聞】深水埗區早前出現多宗個案,大學研究團隊在區內泥土樣本,發現一種全新的菌株,懷疑由於區內植被減少加上大量降雨,加速細菌向地表移動並散播。
九龍西聯網醫院自2015年起接收了38宗類鼻疽個案,是全港最多的地區,單在今年8至10月期間就錄得18宗。
理大及港大研究團隊為所有個案做全基因組排序,發現白田及深水埗的確診個案是由一種首次在香港發現的全新菌株引起,這種菌株最早在2016年已出現。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2016年11月時,這區的地盤仍未動工仍是石屎路,我們亦相信(白田邨)第十期地盤並非最早的源頭,當然2016年時隔壁有另一個地盤,我們有個假設,其實會不會這種類鼻疽一早已出現在深水埗區的泥土呢?」
研究團隊在白田邨地盤,嘉頓山及石峽尾公園等,採集72個泥土樣本,發現約三成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顯示這種病菌已廣泛散布在土壤,團隊相信隨著區內植被減少及降雨增多,病菌更易在空氣中散布。
蕭傑恒:「類鼻疽這種細菌是會移動的,它原本在很深層的泥土中,當遇上大雨浸濕泥土,就像開了條『私家路』給它,由底層自由地往上遊,如果表層的泥土比較鬆散時遇上颱風或較大季候風,很容易將它氣溶膠化,隨著強風擴散。」
團隊建議,政府加強市區綠化並為感染肺炎病人額外進行類鼻疽檢測,相信可以阻止個案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