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要扭轉「有病醫病」觀念 彭飛舟:有徵狀方求醫太遲 指醫療名冊醫生須持續進修
【有線新聞】新上任的基層健康醫療專員彭飛舟說,要扭轉市民「有病醫病」的觀念,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才能長遠減輕醫療負擔,亦要整合基層醫療服務及相關支援。
現時衞生署及醫管局均有門診,衞生署還有母嬰健康院、長者健康中心、婦女健康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則由不同社福機構營運,基層健康醫療專員彭飛舟認同有需要整合,基層健康醫療專員彭飛舟:「因為這三個服務如在不同架構下發展,其實比較鬆散亦沒有連貫性,會重整現時基層醫療的服務,包括衛生署轄下的服務以及如何跟醫管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做一個合作,如何令系統成為一個較完整的系統。」
架構要整合,很多人「有病醫病」的觀念亦要改,彭飛舟:「慢性疾病如到了有徵狀才到醫院醫治,實在是太遲了,因為已有很多併發症出現,又或者情況已很差,你需要用上很多藥物。」
彭飛舟計劃由家庭入手,強化地區康健中心的功能,彭飛舟:「譬如一個人來到地區康健中心,我們將都會鼓勵他們將他們的家人的資料,經他們同意下都提供予我們。我們有一個會員,便建立一個家庭的附屬會員,經過一個人接收但多人收到的方法。」
地區康健中心未來的定位會有不同,除了繼續提供健康資訊,亦計劃開設護士診所,定期向私家醫生了解參與基層醫療健康計劃的市民健康情況。
落實基層醫療藍圖亦要靠私家醫生參與,倡議設立的基層醫療名冊,現有大約2,600名醫生會由舊制過渡,彭飛舟估計還要多2,000人,加入名冊的醫生亦都要定期溫故知新,彭飛舟:「一定要有持續進修的做法,這是我們的底線,市民看那個醫生,都想他們有持續進修、學習的態度,知道醫生對最近的新科技,或者新知識有些增長。」日後政府各類資助計劃,亦會跟名冊掛勾,希望成為醫生加入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