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Test
- i-Cable
- 2022年04月20日
天文學家籲籌備探索天王星 稱2032年趕上發射窗口 探測器13年後可抵達
【有線新聞】人類探索太陽系的下一站可能是天王星,美國一班天文學家發表聯署報告,呼籲太空總署開始籌備探索天王星的任務,以趕上合適的發射時機,及早取得進展。 天王星是與太陽距離排第七的系內行星,直徑大約是地球四倍,但大部分由氣體組成,只有核心是冰及岩石。天王星的一大特點是自轉軸方向和地球的自轉軸近乎形成直角,躺平在公轉平面上,所以由地球望過去,天王星的環好像標靶一樣。 人類以往只是探訪過天王星一次,就是航行者二號於1986年掠過天王星。事隔三十多年,美國國家學院的天文學家發表最新報告,建議美國太空總署優先考慮再次探索天王星。報告認為天王星充滿謎團,例如為何它的自轉方向如此獨特、它的磁場為何會這麼複雜,這些都值得研究,加上天王星的大小和大部分系外行星較相近,透過天王星可以了解系外行星。 至於為何要優先做,因為在2031及2032年地球會遇上一個有利的發射窗口,引力方向及軌道均合適。如果趕及這個時機發射,探測器飛行13年後就可到達天王星。
- i-Cable
- 2022年04月18日
【拉近文化】閃爍的岩彩
【有線新聞】岩彩是人類最早期的繪畫原料之一,山洞壁畫也是岩彩畫,富有歷史文化義意。岩彩由「岩」與「彩」二字組成,前者指天然岩石微粒,而「彩」則指天然礦物色彩,這種顏料帶有與眾不同的光芒,它會有光線折射出來,就像鑽石般。 有本地藝術家近年把岩彩從日本及中國大陸引入香港,加以推廣,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創作!
- i-Cable
- 2022年03月28日
日企研月球機械車 車輪獨立控制讓探測時靈活移動 遙距控制機械臂助遙控採樣
【有線新聞】日本有公司研發了月球機械車,已在模擬實驗場完成多項技術示範,包括以一雙機械臂、組裝及架設太陽能板。 這輛月面機械車R1,在日本太空總署神奈川縣實驗場的模擬月球表面,準備接受新一輪測試。首先是移動能力,月球地面覆蓋厚厚沙塵,車輪結構設計成不會積沙,亦有足夠動力越過大大小小碎石。另外每個車輪可以獨立控制,陷入沙堆時更易脫身,亦令移動更靈活,原地轉圈也沒問題,可用最少動作轉向。R1亦接受爬坡能力測試,證明它可以爬上傾斜15至20度的沙丘。 R1不只能用作探測,它擁有一對機械臂及人形上身,可遙距控制,代替人類執行維修和安裝工作,例如組裝太陽能板,打開工具箱及取出零件,再搬到指定位置組合。另一項測試任務是採集沙塵樣本,機械臂能夠扭開瓶蓋,用鏟將沙塵注入樣本瓶,全程同樣可在地球遠端控制完成操作。 負責研發的東京初創企業表示,正進一步改良R1,目標數年後發射上月球表面實地工作。
- i-Cable
- 2022年03月25日
微塑膠無處不在 荷蘭研究首揭人體血液遭污染 恐於器官累積、未知有何健康風險
【有線新聞】微塑膠無處不在,連人的身體內也不例外,有研究首次在血液裏面驗出微塑膠,更有可能運行到體內各個器官累積。 「微塑膠」即塑膠微粒,泛指各種形狀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當塑膠垃圾長期受風浪沖刷或者被紫外光分解,也會產生微塑膠,可以小得肉眼看不見。微塑膠污染海水,會被海洋生物誤食,進入食物鏈,加上日常生活接觸的塑膠,人類終於自「食」其果。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學者於當地找來22位健康的成年人捐血,結果發現當中有17人,即是接近八成人血液中也檢測到微塑膠,平均濃度是每毫升含1.6微克微塑膠,比例相當於滿水的浴缸中的十分之一茶匙。 血液中找到的塑膠包括製造膠樽用的PET以及食物包裝常用的聚苯乙烯,今次是首次有直接證據顯示人類血液受到微塑膠污染,意味微塑膠可以隨血液循環到達人體各個器官,包括大腦,至於微塑膠會否在器官累積、會構成甚麼健康風險,有待進一步研究找出答案。
- i-Cable
- 2022年03月25日
【小事大意義】城市養蜂密語:蜜蜂數量大減 家居養蜂助保育
【有線新聞】 有人說「如果全球蜜蜂消失,人類無法存活超過4年」,而目前蜂群因全球暖化、城市化和濫用農藥而大幅減少,香港養蜂人Harry便推動家居養蜂計劃,讓居住鄕郊村屋、甚至市區大廈的人們養蜂,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讓牠們生活。 兩位年輕女生接觸蜜蜂後,發現牠們比想像中溫馴,即使雙手提起滿佈蜜蜂的蜂板也毫無懼色,反之而來卻是對保育蜜蜂的矛盾——「當我們要保育蜜蜂時,同時也要殺死一些害蟲,我們是否影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面對養蜂義工Cathy的提問,作為導師的Harry又如何應對?
- i-Cable
- 2022年03月25日
【小事大意義】親情傘:接手管理雨傘老店 延續上一代人情味
【有線新聞】觀塘有一間經營超過40年的雨傘店,店主陳樹雄由街頭小販做到今天的樓上舖,與太太一起賣形形色色的雨傘,免費送傘給有需要的老人家,又為客人維修雨傘,留住他們珍貴的回憶。 陳樹雄的兩個女兒目前在雨傘店全職幫忙,一起為店舖帶來新氣象,包括網上營銷、由賣傘擴展到廣告傘、沙灘用品及枱櫈等,在革新以外,女兒又如何看待上一代的造傘和修傘工藝,延續舊區的人情味?
- i-Cable
- 2022年03月24日
美學者研骨骼密度 論證棘龍熟水性 股骨呈實心如企鵝可水中獵食
【有線新聞】棘龍是肉食性恐龍的巨無霸,牠們究竟會否在水中獵食,多年來始終未有定論,美國有專家提出新證據,推論棘龍入水能游,關鍵是分析骨骼密度。 棘龍是人類已知最巨型的肉食性恐龍,甚至比暴龍更大,棘龍化石出土的位置,有不少在河流附近,所以古生物學界一直懷疑棘龍是會潛入水中獵食,例如牠的尾是適合游水,但亦有人認為牠只是跟白鷺一樣涉水,究竟棘龍有多熟水性,單靠骨骼形態似乎難以定奪。 美國的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有學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不看整體骨骼,反而是看密度,學者比較了250種動物的股骨,包括已經滅絕的各種恐龍,以及大象、企鵝等現今的動物,從牠們的股骨橫切面可以發現,有些股骨明顯是中空,全部屬於不落水的陸上動物,中空的骨可以保持支撐力,同時減輕負重,而另一類股骨是傾向實心,屬於會潛水的動物,例如企鵝,因為較重的骨容易調節浮力,最後看看棘龍的股骨,明顯亦是屬於實心,證明棘龍應該和企鵝一樣,是水中獵食的專家。 學者以同樣方法分析肋骨的密度,發現結果是一樣,所以他們相信現在足以確定棘龍是相當熟水性的巨大恐龍,研究已經刊登於《自然》期刊。
- i-Cable
- 2022年03月23日
德國研發裝置讀取大腦訊號 助全癱患者「打字」與外界溝通 成全球首例
【有線新聞】德國一位閉鎖綜合症患者在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甚至連眨眼也做不到的情況下,單靠植入裝置讀取大腦訊號,成功打出句子與外界溝通,是同類病人的全球首例。 閉鎖綜合症患者不是植物人,他們聽到附近的人說甚麼,感覺到有人觸碰自己,揭起眼皮的話甚至看得見。就如今次的主角——36歲的德國男患者,感知能力正常,完全無法控制身上的隨意肌,連眨眼也做不到,就算清醒也無法表達,有如靈魂被肉身囚禁,所以才稱為閉鎖綜合症。2018年,這位病人趁自己仍可眨眼,答應參與一項實驗。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團隊為他的大腦植入這個裝置,直接讀取局部大腦訊號。頭顱外配上接收器將訊號數碼化,傳至床邊電腦。患者透過大腦活動,可控制電腦發出高音或低音,等同回答到是非題,配上特製打字介面,令他可以選擇字母表達完整句子,例如回答家人自己想喝甚麼,還有稱讚自己兒子。 雖然現時選一個字母要一分鐘,但已是由無到有的分別,是首次單靠解讀大腦活動幫一個連眨眼也做不到的人以文字表達自己。 專家下一步是加快「打字」速度,然後將植入裝置簡化,令患者可以回家,多點同家人交流。
- i-Cable
- 2022年03月22日
NASA確認多65顆系外行星 累計發現逾五千個 專家料發現另一有生命行星 僅時間問題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確認,人類多年來搜索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累計發現超過五千個,但天文學家相信是冰山一角,人類發現另一個有生命的行星,只是時間問題。 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又稱為系外行星,它們和地球一樣不會自己發光,所以難以直接觀測到,只能間接發現它們存在,例如遠處某顆恆星,如果出現周期性變暗,可能是有星體遮擋它的光芒,那意味有行星圍著它公轉。 人類於1992年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其後這30年間,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愈來愈多系外行星被發現,最近一次是3月21日,美國太空總署一口氣確認65顆。整合過去的點算,人類至今發現的系外行星累計已突破五千大關,是探索宇宙又一里程碑。 這五千顆行星之中,有三成和太陽系的木星一樣,屬於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氣體組成,另外大約有三成和地球相似,也是岩石行星,但比地球大,稱為「超級地球」,但人類重點搜索過的宙域只佔宇宙一小部份,這五千顆行星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天文學家將發射更多望遠鏡,一方面擴大搜索範圍,另一方面研究已知行星的大氣成分。有尋找行星的專家認為,人類在某顆遙遠行星上發現某種形式的生命只是時間問題。
- i-Cable
- 2022年03月21日
德美研駝鳥型雙足機械人 仿其跑步原理、更節能 擬製「巨大化」機械負載數噸重物
【有線新聞】研發機械人很多時候是模仿人類雙腿行走,但德國及美國一項研究,選擇模仿駝鳥,更找出駝鳥跑得又快又省力的原理。 駝鳥是暴龍的遠親,雖然經過近7千萬年演化,但駝鳥雙腿的結構仍然跟暴龍差不多,可見這雙腿經得起時間考驗。駝鳥體重超過100公斤,但奔跑時速達55公里,和人類相比,駝鳥腿的屈曲很不同,是否這些動作上的差異令駝鳥雙腿更好用?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德國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合作,將駝鳥雙腿的骨骼、肌肉及肌腱,全部轉化成機械設計,造出這款駝鳥型的雙足機械人,複製駝鳥步行姿態。和傳統的雙足機械比,它需要的摩打數量更少,因為駝鳥腿的肌腱同時跨越多個關節,每次腿提起,肌腱的彈簧自然會將腳掌向後拉,簡化協調機制,可以用少一個摩打亦更加節能,能源需求只是人型雙足的四分之一,研究的下一步是將駝鳥型設計巨大化,建造負載數噸重的大型雙足機械。
- i-Cable
- 2022年03月20日
【小事大意義】農青戰隊(下):保存過剩農產品 提高產值開拓市場
【有線新聞】為了穩定收入來源,新一代農青除了有生產基地,栽種高效益的農產品之外,亦都會舉辦假日農莊,而參與者入來種菜時,他們除了學會種菜的知識,亦可了解種菜原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亦都會認同我們種的菜的品質。 為了減少浪費,物盡其用,復耕者聯盟成員Rebecca,會將一些不漂亮或者生產過剩的蘿蔔,透過無化學添加的醃漬方法,製成傳統醃菜,而醃漬是一種傳統文化來的,每一種菜,例如菜脯、梅菜,還有雪菜,醃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都是用鹽去醃漬,但是在過程之中,它們會出現不同的香氣。 身為農青的一分子,他們怎樣看現代農夫的未來,如果真是想入行當農夫呢,首先要先試一試,因為當農夫真是很辛苦,跟去玩一玩,平時去當假日農夫那種完全不同,就當自己是工廠入面的工人,有時可能真是很密集的,做一些很重複的事,所以真是耍先想清楚。
- i-Cable
- 2022年03月20日
【小事大意義】農青戰隊 (上):熱血農青復耕荒地 原創推動本土農業
【有線新聞】農青戰隊(上):熱血農青復耕荒地 原創推動本土農業 【農青戰隊(上)】葉子盛於99年創立有機農場,繼承父親留下的栽種技術和種子,發覺耕田並不單是做生產,原來還有休閒農場,教育農場,都是很多面向的,便成立了一個社區園圃,吸引很多城市人耕田。 到了大約開設農場十年八年,他便發現生態農業的技術,即是永續栽培,他便夥拍一班朋友成立了一個學會,推廣永續栽培。後來葉子盛在社交平台,發起更大規模的分享交流活動,共同學習「產。銷」,爭取更大的銷售途徑,那時候就十分流行一個Avengers,他便加多幾個英文字,便變成Agrivengers「復耕者聯盟」,構思了這個產銷班的形態,第一次賣點就是叫「冬瓜一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