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3大濕疹類型症狀、治療方法 消委會:中醫治理有效率高達8成
濕疹,即異位性皮膚炎,本港有近3成的兒童曾患有濕疹,是常見皮膚疾病。雖然不會傳染,但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痕癢,嚴重甚至出血滲液等,影響日常生活。日前,消委會從中醫角度出發,探討濕疹的成因及治療方法,並表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觀察,更顯示中醫治理濕疹的總有效率高達8成。
内在成因
消委會從中醫角度解釋濕疹的内外成因。在内而言,脾胃有運化作用,負責把營養和津液帶到全身,對人體非常重要。如脾胃虛弱,會使運化功能下降,令體內的濕氣難以排走,形成內濕。另外,肺主皮毛,當身體出現肺虛情況,濕氣病邪會鬱阻在皮膚,誘發濕疹。
外在成因
在外而言,香港氣候炎熱潮濕,春夏季雨水多且濕氣重,令濕氣容易與人體内濕交雜。當濕氣滯留於體內,再加上飲食不當,例如過量進食生冷、燥熱、濕熱食物,濕疹便容易發作。另外,工作壓力大、心情等都會導致肝氣不舒,引起易醒、失眠等問題,使作息紊亂,加重身體負擔,有機會誘發濕疹。
濕疹3大類型
在中醫角度,濕疹大致可分為以下3大類型,其主要症狀及用藥也有分別:
1. 濕熱型(常見於急性濕疹)
症狀:皮膚有水疱、丘疹、紅斑、腫脹、糜爛、灼熱感,痕癢劇烈,滲液較多
治療方法:清熱袪濕
對應用藥:龍膽草、梔子、黃芩、苦參、滑石、澤瀉、生地黃、土茯苓
2. 脾虛型(常見於亞急性濕疹)
症狀:皮膚痕癢,或有鱗屑,搔見渗液;神色疲倦,胃口欠佳,腹脹便溏
治療方法:健脾化濕
對應用藥:蒼朮、白朮、茯苓、薏苡仁、澤瀉、白扁豆、赤小豆
3. 血虛型(常見於慢性濕疹)
症狀:皮膚粗糙變厚、乾燥,脱屑較多、滲液較少;面色蒼白,病情反覆,時輕時重
治療方法:養血祛風
對應用藥: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荊芥、製何首烏、玄參
(全文完)
推薦閱讀:
胃癌|即食麵、燒烤當正餐 16歲少女患末期胃癌 肚痛、無胃口 7大症狀要注意
😊 為生活增值 Like 👉有線生活FB
💪 睇健康貼士 Like 👉有線健康FB
🔔 接收最新生活資訊 follow 👉 有線生活IG @icable.life